由上海9号线小南出口而出,经过了几个大厅,在一片低矮的房子里,隐藏着一座明清建筑。位于天灯弄77号的“书隐楼”,是上海唯一一座文物保护单位。又因“私宅”二字,让这座有近300年历史、曾是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的老宅33年来一直无法启动维修,破旧不堪,成了危楼。根据历史记载,隐书楼曾是明末上海著名私家园林——日涉园的一部分,为明代进士陈所蕴所建,后因家道中落,于康熙年间由上海名绅陆明允购得。把其中一座院落改为藏书楼,占地面积近四亩,建筑面积达千余平方米,曾与宁波天一阁、湖州嘉业堂并称清代“江南三大藏书楼”。
一八八一年,书隐楼被郭家收购,至今仍为郭家私宅。在新中国建立后,这里曾作为街道工厂的生产车间使用。把工厂建在这样一个精致得堪称艺术珍品的房子里,无疑是对它的亵渎,破坏程度令人痛心。几经周折,最终又辗转回到郭氏家族,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受到了严重的伤害。裂开的墙壁,破碎的地面,散落的门窗,静悄悄地等待着自己未来的命运。
一九八七年,书隐楼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,但破败的书隐楼却在近三十三年里没有得到彻底的修复,问题的关键是“私有产权”。《文物保护法》规定,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人负责维修、养护。即使政府出钱进行修复,也必须得到产权人的许可,这是困难的地方。
郭氏家族于1881年购得书隐楼,至今已有六代。自列入保护单位以来,有关部门多次提出购买书隐楼,提供多种置换方式,希望将书隐楼产权归国家,由国家出资维护。但是由于现在家族式的人多达24人,而且大多数都是在海外,家族成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。住在这里的郭女士实际只拥有该宅院的二十四分之一产权,也不能为其他产权人作决定。造成如此具有文化内涵的古建筑,风雨交加任它破败33年。
推门而入,岁月在书隐楼上留下了不少痕迹,宽敞的院落出人意料,但更让人惊讶的是它的破败景象:厢房坍塌了一角,只能用粗木棍支撑着;杂草丛生处,乱石乱堆……但从它的雕梁画栋,飞檐翘角,古戏台等处,却仍能感觉到当年这座名楼的奢华精致。